"这Redis的QPS怎么突然跌了一半?" 凌晨2点,我盯着监控面板上断崖式下跌的曲线,手边的咖啡已经凉透,这次线上事故最终定位到是哈希表扩容引发的性能抖动——当我真正打开Redis源码时,才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存数据库,藏着太多教科书上没写的实战智慧。
下面是我整理出的Redis源码学习路线,包含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设计细节(附关键代码片段解析)。
为什么Redis不用C原生字符串? 看sds.h
这个结构体就懂了:
struct sdshdr { int len; // 已用长度 int free; // 剩余空间 char buf[]; // 柔性数组 };
精妙之处:
\0
Redis的键值对存储核心,渐进式rehash的设计堪称经典:
// 字典结构体关键字段 typedef struct dict { dictht ht[2]; // 双哈希表 int rehashidx; // rehash进度索引 } dict;
实战技巧:
ae.c
文件中的事件驱动模型是Redis高性能的灵魂:
void aeMain(aeEventLoop *eventLoop) { while (!eventLoop->stop) { aeProcessEvents(eventLoop, AE_ALL_EVENTS); } }
关键设计:
有趣的事实:Redis 6.0后引入多线程IO(仅处理网络读写,命令执行仍是单线程)
fork()的魔法:
int rdbSave(char *filename) { if (fork() == 0) { // 子进程 saveDataToDisk(); // 写RDB文件 exit(0); } }
为什么不怕内存翻倍?
得益于Linux的写时复制(COW)机制,父子进程共享内存页,只有被修改的页才会复制
瘦身秘诀:
调试技巧:
processCommand()
函数看命令解析全流程 redis.conf
的loglevel debug
观察内部事件 重点文件清单:
server.c
:服务端主流程 t_hash.c
:哈希表类型实现 evict.c
:内存淘汰算法 避坑指南:
unstable
分支 当我终于理解intset
(整数集合)如何通过自动升级数据类型来节省内存时,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:优秀的系统不是没有妥协,而是把妥协都隐藏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。
下次当你用INCR
命令时,不妨想想这个计数器背后经过了多少层优化——这或许就是阅读源码最大的乐趣。
(本文代码分析基于Redis 7.2.4版本,2025年7月验证)
💡 小作业:尝试在dict.c中找出哈希表扩容阈值计算公式,评论区等你答案!
本文由 次雪松 于2025-07-28发表在【云服务器提供商】,文中图片由(次雪松)上传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;作者观点、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;若有图片侵权,请您准备原始证明材料和公证书后联系我方删除!
本文链接:https://vps.7tqx.com/wenda/466710.html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