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政策规划|技术创新 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2017-2019年

政策规划 | 技术创新:回顾《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17-2019)》的得与失

最新动态
据2025年8月行业调研数据显示,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突破1.2万亿元,企业上云率超过60%,这一成果的背后,离不开2017年工信部发布的《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17-2019年)》的奠基作用,如今回看这份文件,既有技术跃迁的惊喜,也有落地挑战的反思。


政策初衷:为什么需要“三年行动”?

2017年,中国云计算产业虽已起步,但面临“散、小、弱”的困境:

政策规划|技术创新 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2017-2019年

  • 企业需求碎片化: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对云计算的认知不足,IT转型动力弱;
  • 技术受制于人:核心虚拟化、分布式存储等技术依赖国外开源框架;
  • 标准缺失:数据互通、安全合规缺乏统一规则。

这份《计划》明确提出目标:到2019年,云计算产业规模达4300亿元(实际超额完成),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,并推动百万企业“上云”。


关键举措:从技术到生态的全面布局

技术攻坚:国产化替代的伏笔

  • 分布式架构:鼓励阿里云、华为云等研发自主可控的虚拟化技术(如华为的“鲲鹏”芯片配套方案);
  • 混合云管理:推动私有云与公有云无缝衔接,解决政务、金融等行业的数据敏感问题;
  • 边缘计算试点:在智能制造领域提前布局,为后来的5G+云边协同打下基础。

行业落地:从“上云”到“用云”

  • “百万企业上云”工程:通过补贴和案例推广,吸引制造业、零售业等传统企业迁移业务系统;
  • 政务云先行:各省市统一搭建云平台,减少重复建设(但后期也暴露出“数据孤岛”问题)。

安全与标准:补足短板

  • 等保2.0配套:将云安全纳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;
  • 开源生态培育:支持OpenStack、Kubernetes等本土化社区发展。

成果与遗憾:一场未完成的革命

成功之处

  • 规模爆发:2019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,阿里云跻身全球前三;
  • 技术自主:国产云操作系统(如UCloud的“UK8S”)逐步替代VMware;
  • 认知普及:云计算从“互联网专属”变为水电般的基础设施。

遗留问题

  • “上云容易用云难”:部分企业仅迁移非核心业务,未能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;
  • 区域失衡:东部沿海云集群优势明显,中西部基础设施滞后;
  • 标准落地慢:跨云厂商的数据迁移至今仍存在兼容性争议。

启示:政策如何与技术共舞?

回望这份《计划》,其价值不仅在于目标达成,更在于为中国云计算的“黄金十年”提供了跳板,但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政策周期,

  • 未预见的技术拐点:2019年后,Serverless(无服务器架构)和AI大模型对算力需求的重构;
  • 生态协同不足:芯片(如GPU)、网络(如SD-WAN)等配套产业链需同步突破。

未来政策设计或需更强调“柔性框架”——设定技术方向而非具体路径,留出企业试错空间。

政策规划|技术创新 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2017-2019年



《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像一剂强心针,但真正的产业升级是一场马拉松,站在2025年回头看,它的意义或许在于证明了一点:政策的真正成功,是让企业忘记“政策的存在”,而把技术创新变为本能。

(注:本文数据及事件参考截至2025年8月公开资料。)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