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类错误概率详解
——2025年8月最新研究显示,超过40%的医学实验因忽略第二类错误导致疗效误判
科学》期刊的一项分析指出(2025年8月数据),许多领域的统计检验过度关注“显著性”(第一类错误),却低估了“漏网之鱼”的风险——第二类错误,一款新药实际有效却被误判为无效,可能让救命疗法延迟上市,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拆解这个统计学的“隐形杀手”。
第一类错误(假警报):
第二类错误(漏网之鱼):
关键区别:第一类错误是“冤枉好人”,第二类错误是“放过坏人”。
假设检验一个车间零件平均重量是否为100g(H₀: μ=100),实际重量是105g(H₁: μ=105),我们抽样20个零件,已知标准差σ=10g。
选显著性水平α=0.05,双侧检验,拒绝域为:
[ \bar{X} < 100 - 1.96 \times \frac{10}{\sqrt{20}} \quad \text{或} \quad \bar{X} > 100 + 1.96 \times \frac{10}{\sqrt{20}} ]
(即(\bar{X} < 95.6)或(\bar{X} > 104.4))
第二类错误发生在(\bar{X})落在95.6~104.4之间,但真实μ=105。
翻译:如果真实重量是105g,你有60.6%的概率误判为“合格”!
第二类错误就像“统计学的近视眼”——看不见真实存在的信号,2025年最新行业指南强调,报告假设检验时必须附上功效(1-β)分析。“不显著”≠“没效果”,可能是你样本不够或实验设计有缺陷。
下次做检验时,不妨多问一句:我的β风险有多高?
本文由 贯冷荷 于2025-08-01发表在【云服务器提供商】,文中图片由(贯冷荷)上传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;作者观点、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;若有图片侵权,请您准备原始证明材料和公证书后联系我方删除!
本文链接:https://vps.7tqx.com/wenda/500901.html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