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Kubernetes 架构 深入解析Kubernetes容器平台核心架构

Kubernetes | 架构 | 深入解析Kubernetes容器平台核心架构

场景引入:当你的应用开始"膨胀"

想象一下,你正在运营一个在线商城,最初,你的应用很简单——一个前端、一个后端和一个数据库,跑在几台服务器上就搞定了,但随着用户量增长,问题来了:

  • 流量高峰期,服务器扛不住,页面卡死
  • 新版本上线时,总有几个服务挂掉
  • 想扩展某个功能,却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

这时候,你需要一个"智能管家"来帮你管理这些混乱的容器化应用——这就是Kubernetes(简称K8s),我们就来拆解这个容器编排系统的核心架构,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。


Kubernetes架构全景图

Kubernetes的架构就像一家现代化的餐厅:

Kubernetes 架构 深入解析Kubernetes容器平台核心架构

  • 主厨(Control Plane):负责制定菜单和管理流程
  • 服务员(Node组件):负责执行具体任务
  • 后厨(容器运行时):实际烹饪菜肴的地方
  • 传菜系统(网络插件):确保菜品能送到正确位置

让我们具体看看这些"岗位"是如何协作的。


控制平面(Control Plane):集群的大脑

API Server:前厅接待处

  • 唯一与外界交互的组件,所有操作都要通过它
  • 就像餐厅的前台,接收订单(kubectl命令/API请求)并分发给后厨
  • 特点:无状态设计,可以水平扩展

etcd:餐厅的账本

  • 保存整个集群的所有关键数据(配置、状态等)
  • 采用Raft算法保证数据一致性
  • 重要提示:一定要做好备份!这是集群的"命根子"

Controller Manager:值班经理

  • 包含多个控制器,每个都像专注特定任务的经理:
    • Node控制器:监控服务器健康状况
    • Deployment控制器:确保有正确数量的Pod在运行
    • 就像餐厅经理不断巡视,发现桌子空了就安排新客人入座

Scheduler:智能排班系统

  • 决定新创建的Pod应该放在哪个Node上运行
  • 考虑因素:资源需求、亲和性、数据位置等
  • 相当于餐厅的排班系统,既要考虑厨师特长,又要平衡各工位负荷

工作节点(Node):干活的伙计

每个Node就是一台物理机或虚拟机,运行着:

kubelet:包工头

  • 直接管理本机的Pod和容器
  • 定期向API Server报告节点状态
  • 如果发现Pod挂了,会尝试重启它

kube-proxy:交通警察

  • 负责Service的网络代理和负载均衡
  • 使用iptables或IPVS实现流量转发
  • 确保你的外卖订单能准确送到对应厨房

容器运行时:真正的厨师

  • 可以是Docker、containerd或CRI-O等
  • 实际负责运行容器
  • 就像后厨里真正炒菜的师傅

核心概念深度解析

Pod:最小调度单元

  • 不是单个容器,而是一组紧密关联的容器(像一套组合餐具)
  • 共享网络命名空间和存储卷
  • 典型例子:主容器+日志收集sidecar

Service:稳定的网络端点

  • 解决Pod动态IP变化的问题
  • 三种类型:
    • ClusterIP(内部VIP)
    • NodePort(对外开窗口)
    • LoadBalancer(云厂商的负载均衡器)

Ingress:智能门卫

  • 不是Service,而是更上层的路由规则
  • 根据域名和路径将流量导向不同服务
  • 需要配合Ingress Controller使用(如Nginx)

数据流动全景示例

假设你执行 kubectl create deployment

Kubernetes 架构 深入解析Kubernetes容器平台核心架构

  1. kubectl把请求发给API Server
  2. API Server验证后写入etcd
  3. Deployment控制器发现etcd中有新部署需求
  4. 创建ReplicaSet并再次写入etcd
  5. ReplicaSet控制器发现需要创建Pod
  6. Scheduler为Pod选择合适Node
  7. 目标Node的kubelet收到指令,拉起容器
  8. 所有状态变化实时回写到etcd

架构设计精妙之处

声明式API

  • 你只需要说"我想要什么",而不是"怎么做"
  • 系统会不断调整直到达到预期状态

控制器模式

  • 每个控制器只专注一件事
  • 通过watch机制高效响应变化

松耦合设计

  • 组件之间通过API通信
  • 可以替换具体实现(如网络插件、存储插件)

最新演进(2025视角)

截至2025年8月,架构上有这些趋势:

  1. Sidecarless模式兴起:通过eBPF等技术减少辅助容器
  2. Wasm工作负载支持:可以直接运行WebAssembly模块
  3. AI调度器:利用机器学习预测资源需求
  4. 边缘计算优化:更轻量的节点组件

理解Kubernetes架构就像摸清了一家高级餐厅的运营体系——知道主厨、服务员、传菜员各自的分工,才能在他们配合出问题时快速定位,下次当你执行kubectl命令时,不妨想象一下这个请求在集群中的完整旅程,这会让你成为更从容的K8s"餐厅经理"。

好的架构不是用来背诵的,而是当凌晨三点集群报警时,你能立刻知道该敲哪扇门。

Kubernetes 架构 深入解析Kubernetes容器平台核心架构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