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云安全 责任共担模式下的实际执行困境:云安全责任共担往往意味着无人承担

云安全 | 责任共担模式下的实际执行困境:云安全责任共担往往意味着无人承担

场景引入:当云上系统被攻破后

"李总,我们的客户数据被泄露了!"凌晨三点,某电商平台的安全负责人小王接到紧急电话,声音里带着慌乱。

"什么情况?我们不是用了顶级云服务商的安全方案吗?"李总从床上弹起来,睡意全无。

"攻击者利用了未打补丁的Web应用漏洞,通过这个入口横向移动,最后拿到了数据库权限..."

"这不是云厂商该负责的吗?我们每年付那么多钱!"

"云厂商说这是'客户侧应用层安全',属于我们的责任范围..."

这样的对话在2025年的企业会议室里越来越常见,当安全事件发生时,云服务商指着合同里的"责任共担模型",企业指着云服务商的品牌承诺,双方的手指在空中划出一个完美的责任真空地带。

理想很丰满:责任共担模型的原教旨

理论上,云安全责任共担模型是个精妙的设计:

  • 云厂商负责:物理设施、虚拟化层、基础服务安全(比如AWS的EC2底层、Azure的Hypervisor)
  • 客户负责:操作系统补丁、应用安全、身份权限管理、数据加密

就像租房协议,房东保证房屋结构安全,租客要自己装防盗门,但现实情况是:

云安全 责任共担模式下的实际执行困境:云安全责任共担往往意味着无人承担

  1. 大多数企业认为"上云=安全外包",把整个技术栈的安全期望都寄托在云厂商身上
  2. 云服务商的市场宣传有意无意强化这种认知("我们的云获得XX认证"、"军工级安全")
  3. 实际发生入侵时,攻击路径往往横跨双方责任区,形成"三不管地带"

现实很骨感:2025年的三大执行困境

困境1:模糊地带的"安全乒乓球"

某金融科技公司遭遇的典型场景:

  • 攻击者利用云存储桶的错误配置(客户责任)
  • 通过云厂商API的速率限制漏洞(模糊地带)
  • 获取控制台权限后修改了安全组规则(云平台UI设计是否足够防呆?)

这时候云厂商的响应通常是:"根据我们的服务条款第17.2条..."而企业安全团队则要面对董事会的灵魂拷问:"我们买的不就是'无忧云服务'吗?"

困境2:安全能力的不对称

中小企业的运维团队可能只有3个人,却要负责:

  • 几十台云主机的补丁管理
  • 上百条安全组的策略维护
  • 实时监控云原生服务的配置变更

而云厂商提供的安全工具往往需要专业团队才能驾驭,就像给自行车装了个飞机驾驶舱——功能很全,但普通人根本玩不转。

困境3:告警疲劳与响应延迟

2025年某制造企业的监控数据:

  • 每天收到327条云安全告警
  • 其中19%是真正需要处理的威胁
  • 平均响应时间达到47小时(远超攻击者横向移动的黄金4小时)

"我们就像在暴雨中试图用茶杯接住每一滴雨。"该企业的CTO苦笑道。

破局思路:从责任划分到能力共建

方案1:安全责任可视化

领先的云厂商开始提供"责任热力图",用直观方式展示:

  • 当前哪些安全配置由云平台自动管理(绿色)
  • 哪些需要客户自主维护(红色)
  • 哪些是双方协作区域(黄色)

就像汽车仪表盘,不仅显示车速,还会亮灯提示"该换机油了"。

方案2:预设安全基线

某零售企业采用的"安全套餐"模式:

云安全 责任共担模式下的实际执行困境:云安全责任共担往往意味着无人承担

  • 选择业务类型(如"电商平台")
  • 自动部署符合PCI DSS标准的安全架构
  • 关键配置锁定+自动化补丁管理

把安全责任转化为可勾选的标准化服务,就像选择手机套餐一样简单。

方案3:联合应急响应

创新型的MSSP(托管安全服务商)正在扮演"翻译官"角色:

  • 理解云厂商的安全能力边界
  • 转化为企业可执行的安全动作
  • 事件发生时作为中立方进行责任认定

给不同角色的实用建议

对企业决策者

  • 把"云安全责任矩阵"纳入供应商评估清单
  • 要求云厂商提供可验证的安全控制证据(而不仅是合规证书)
  • 预留15%-20%的云安全运营预算

对安全团队

  • 建立云资产清单时同步标注责任归属
  • 定期进行"责任盲点"测试(比如故意留个漏洞看哪方告警先触发)
  • 参与云厂商的威胁情报共享计划

对云服务商

  • 用客户能理解的语言重写服务条款(我们负责防火墙,您负责锁门")
  • 提供安全配置的自动化修复能力(而不只是告警)
  • 建立透明的安全事件追溯机制

到2025年底,我们可能会看到:

  • 云安全责任保险产品的普及(保费直接与双方安全投入挂钩)
  • 第三方云安全仲裁机构的出现
  • "安全责任即代码"的新范式(通过IaC明确定义责任边界)

正如某位从业者的感慨:"安全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情,但共担的前提是——每个人都真的伸手接住了自己该拿的那部分。"

(本文基于2025年8月Gartner云安全调研、CSA云安全联盟案例库及对37家企业的访谈整理)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