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开源文化|技术协作 红帽2018技术开放日:开源精神的核心在于社区、文化与合作

开源文化 | 技术协作 | 红帽2018技术开放日:开源精神的核心在于社区、文化与合作

(最新动态:2025年8月,红帽宣布推出新一代企业级开源工具链,进一步降低开发者参与开源生态的门槛,同时全球开源社区贡献者数量突破4000万,创历史新高。)


当代码遇上咖啡:红帽技术开放日里的开源温度

2018年的某个下午,上海某会场飘着咖啡香,一群程序员围着一台老旧服务器争论不休——有人坚持用Shell脚本优化,另一个则掏出Python代码“炫技”,最后一位默默递上一段重构后的Go语言方案,这场面不是黑客马拉松,而是红帽技术开放日的一个普通角落。

“开源从来不是关于技术,而是关于人。”红帽时任CEO Jim Whitehurst当年这句话,至今仍是开源圈的“圣经”。

开源文化|技术协作 红帽2018技术开放日:开源精神的核心在于社区、文化与合作


社区:开源的“活水源头”

在红帽的开放日现场,你能看到60岁的前银行架构师和20岁的在校生共用一台笔记本调试Kubernetes集群,这种“混搭”正是开源社区的魔力——它把“我有个点子”变成“我们一起试试”。

一位参与过2018年活动的开发者回忆:“当时有人发现OpenShift的文档有个小错误,当场就拉了个临时小组,当天下午就把PR(Pull Request)提交到了GitHub。”这种即时协作的效率,让闭源软件望尘莫及。


文化:从“教堂”到“集市”

红帽工程师曾用个比喻:传统软件开发像建教堂,图纸保密、工期漫长;而开源像摆集市,摊主(开发者)边吆喝边改进商品(代码),路人(用户)随时能提意见。

2018年展示的Ansible自动化工具就是个典型,它的YAML语法原本晦涩,但因为社区里教师、运维、学生都在用,最终演化出连非程序员都能看懂的配置文件格式。“好的开源项目会自己长成用户需要的样子。”现场一位贡献者笑着说。

开源文化|技术协作 红帽2018技术开放日:开源精神的核心在于社区、文化与合作


合作:竞争者的“握手协议”

最有趣的画面发生在Q&A环节:某云计算巨头的员工公开吐槽红帽的RHEL兼容性问题,结果红帽工程师直接邀请他上台,两人在白板上画起了解决方案草图,台下同行纷纷拍照——这场景在商业展会几乎不可能出现。

“在开源世界,今天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明天的代码合著者。”一位参与过内核开发的工程师说,就像Linux基金会里既有IBM也有微软,红帽的开放日同样欢迎所有“带脑子和热情”的人。


尾声:开源的“长寿秘诀”

七年过去,当年讨论的技术或许已过时,但开放日上那些场景依然鲜活:

  • 白发大佬和萌新互相review代码
  • 竞争对手共享调试工具
  • 所有人默认“代码属于全人类”

或许正如某个参与者写在反馈表上的话:“这里没有VIP通行证,你的commit就是门票。”

开源文化|技术协作 红帽2018技术开放日:开源精神的核心在于社区、文化与合作

(注:文中事件及观点参考自2018年红帽技术开放日参与者访谈及开源社区公开记录,数据更新至2025年8月。)

发表评论